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,沧源佤族自治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,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部署,紧扣“摸清文物家底、守护历史根脉”目标,构建政府主导、多方联动、全民参与的普查新格局,推动边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高位推动,凝聚普查合力
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统筹部署普查工作,落实经费保障,召开动员会、推进会压实责任。通过省市级培训提升专业能力,组织10个乡镇集中培训,建立基层普查网络,动员村组干部、志愿者参与,形成“专业队伍+社会力量”的协同机制,确保普查全覆盖、无遗漏。
精准核查,夯实文物家底
普查队秉持科学严谨态度,对全县73处三普文物点逐一实地复核,运用测绘仪器、影像记录等技术手段,精准采集数据,全面评估保存状况及环境变化,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详实依据。
深度勘探,成果亮点纷呈
在复核基础上,普查队深入田野调查,通过线索征集、走访踏勘等方式,新发现文物点5处,包括古遗址、石窟寺、近现代建筑等类型。其中,龙乃汤不拉遗址和永安得丹洞遗址的发现尤为瞩目,为研究“和平文化”起源提供了重要实证。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市级专家开展联合调勘,科学论证遗址年代与文化内涵,为边疆历史研究填补了关键空白。
转换利用,助推地方发展
立足普查成果,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、文旅融合相结合,推动文化遗产“活起来”。一方面,把文物活化利用纳入“十五五”重点项目库,整合全域资源、创新业态模式,打造承载佤族文化基因、彰显边疆特色的文旅精品。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农克硝洞遗址,以及四普新发现的龙乃汤不拉遗址、永安得丹洞遗址等“和平文化遗址”,重点推进“等你两万年”考古遗址公园建设。另一方面,围绕“和平文化”主题,开发研学旅游新业态,系统设计“考古探秘”“文明溯源”等系列研学课程,构建“学、研、游”融合的沉浸式学习场景。
下一步,我县将持续深化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,严格规范开展普查成果认定、社会公示、逐级申报及总结验收,确保数据完整准确、成果科学权威。以普查成果为依托,创新构建“保护+活化+利用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推动文物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,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