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信息公开
(县文化和旅游局)
传承,守护,两代“文物人”的薪火相传!
日期:2025-08-06 16:30 作者:奎帧倡、白向东 来源: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浏览:43次 字体:【

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,有这样一对文物工作者父子:父亲李学宏与儿子李俊杰,用四十余载光阴接力参与了第二次、第三次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,用脚步丈量佤山大地,用坚守诠释文物保护的传承与担当。

1981年,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,年轻的李学宏背着帆布包、揣着记录本和画本,走进了沧源的深山老林。那时交通不便,他靠双脚走遍全县所有乡(镇)村庄,发现并记录了广允缅寺、沧源崖画、新旧时期遗址等20余处重要文物点。“当时条件苦,但触摸到千年崖画的那一刻,浑身都有劲儿。”李学宏的笔记本和画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和临摹着文物的基本情况、图案和相关的民间传说。2003年退休后,他仍牵挂着这些“老伙计”,直至2008年离世,李学宏留下了大量的沧源文物珍贵资料和实物。

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,刚参加工作的县文物管理所新人李俊杰接过父亲的接力棒。他带着父亲留下的泛黄手写笔记本和临摹画本,背上GPS定位仪和数码相机,沿着父亲的足迹重新出发。“父亲笔记本记的‘半山腰大树旁向西200米处’‘大崖壁左上方150米’,我们用卫星定位精准标注;他手绘的草图,我们用数码相机清晰记录。”三普期间李俊杰所在的沧源普查队新发现各级不可移动文物49处,还为老文物点建立了电子档案和定级保护工作。父亲虽然已不在人世,但父亲留下的手写笔记和手绘图册与儿子的电子文档,成为跨越时代和隔世的文物对话。

2023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,41岁的李俊杰已成了沧源普查队的“活地图”。“这处崖画雨季易渗水,得重点监测”“那个传统村落的民居应该保”……他带着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走访村寨,讲解文物背后的佤族历史文化。运用无人机航拍和数字建模技术,为文物建立更精细的“数字档案”,让古老的佤山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
从纸笔记录到数字赋能,从个人坚守到团队协作,父子两代人用脚步践行着“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”的信念。这份穿越时光的坚守,让沧源的文物瑰宝得以安然留存,让佤族文化的根脉深深扎进大地,更让千万年的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,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分享: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沧源佤族自治县A级旅游景区名录